新闻中心
图片新闻
【致敬吾师·十佳教师】梁振:甘为人梯育桃李 守正创新勇登攀
发布时间: 2023-09-20 浏览次数: 200

“梁老师,这周的课题研究我有了新的想法,下周的组会,我想向您汇报新的进展情况。”

“现在就可以聊聊新想法的,我们要趁热打铁,抓紧论证,不要让新的研究想法从指间溜了。”夜幕时分,四下寂静,晚上11点仍在办公室工作的梁老师这样回复学生。

学生口中的梁老师正是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智能医学工程系主任、教师党支部书记、硕士生导师梁振,安徽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常委、《中国医疗设备》《中国医学装备》杂志编委。不久前,他获评学校2022-2023学年“十佳基础教师”荣誉称号。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,主持1项,其他基金10项,获得专利10项,发表SCI论文15篇,其他论文30余篇,获得安徽省“教坛新秀”等省级荣誉称号4项、安徽省教学成果奖6项。

今年是梁振在学校任教的第14年,自2009年入校从教以来,梁振一直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与使命,坚定科研攻关的理想与信念,用实际行动诠释优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。他勤勤恳恳,兢兢业业,任劳任怨,淡泊名利,拼搏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,各项业绩突出,尽显师者风范,赢得了学院师生的广泛好评。

潜心耕耘,争做学科竞赛的急先

“我非常庆幸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,让我有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。和同学们一起交流、讨论教学内容,探索新领域、新课题、新知识,让我感到非常开心,我也会尽我所能让智能医学工程相关知识得到传播和应用,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。”

从教14年,梁振深耕教坛,一直默默忙碌在教学第一线,无论是理论教学的推进,还是实验教学的深入,他始终坚持不懈地为学生们“传道受业解惑”,通过理论学习和竞赛实践真正提升学生能力,其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“中国自强之星”、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、安徽省十佳百优大学生、安徽医科大学十佳研究生、十佳本科生等荣誉称号,获得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、数学建模竞赛等A类赛事奖项8项,其他赛事获奖50多项。

作为智能医学工程系主任,他认识到参加各项专业竞赛对学生来说,不仅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,提高动手能力,锻炼创新意识,更能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,有勇气面对未来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境。因此,梁振在学院内积极联系各系老师,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活动。

为了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,他还引入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教学和项目化教学,推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。当他发现学生的编程能力偏弱时,他每周为参赛同学讲解C语言编程知识和技巧。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,他身体力行,帮助学生克服困难,不厌其烦。

“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、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教司共同主办,旨在推动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,是电类专业覆盖面最广、参加学校最多的全国性竞赛。虽然我们院目前在相关的师资、人才培养条件上处于劣势,但是我们不能放弃,也不必畏惧,要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,要从我们开始,一步步啃下电子设计竞赛这道难题。”梁振坦言道。

每年6月底,梁振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该项赛事的集训。“你们遇到问题,随时可以找我沟通”,这是集训期间同学们听的最多的一句话。在集训期间,梁振每天8点前到实验室,晚上9点后离开实验室,周末无休,他的妻子常常调侃:实验室已经成了他的第二个“家”。每个赛季,他对学生的教学和辅导时间都超过了600课时。一直以来,他把家当做办公室,更将实验室当成家,真正把学生发展放在心里。

“对于他来说,暑假是绝好的集训机会,所以暑假里他比平时还忙。因为有太多的工作要做,路上迸发的想法也等着他回实验室验证,所以,对他来说,有时候按时吃饭睡觉都成了奢侈的事情。”他的同事赞叹道。“他待办事项列表总是长长的,红红的。虽然很忙很累,但他很少抱怨,他苦中作乐,乐在其中。”每当听到同事们的称赞,梁振总是会露出腼腆的微笑,摆摆手说:“学生们认真努力,我也得跟得上节奏。”

苦心人,天不负;有志者,事竟成。由于他的辛勤付出,我校已经连续4届获得该项赛事的国家级奖项,2023年获得全国A类赛事最高奖项,我校也是近五年唯一一个获得该赛事全国一等奖的医科类院校。

守正创新,愿为学术科研的拓荒手

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”立足于三尺讲台,忙碌于各大实验室,梁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教师,一直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榜样,坚持深入钻研教学科研,努力做专业知识的传授者、学生人生的引路人,承载着传播知识、传播思想、传播真理,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的担当与重任。

“每一次组会,梁老师都会对我们的课题和文章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,引导我们深入思考,鼓励大家深入交流,让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擦出火花,一起发现新思路。”梁老师的一位研究生这样说。

“要对自己的课题有充足的理解和认识,要勇于跳出舒适圈,去尝试去挑战,这样才能不断进步,不断创新,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和思维。”他鼓励学生们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多多尝试,仔细求证,劝诫学生们不要因为害怕而退缩。“在谋求医工融合的领域,科研活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行“怀疑—求证—怀疑”的循环过程,我希望大家进行科研实验时持续保持批判性思维,要敢于‘异想天开’,面对新想法要有足够强的行动力,即时地验证新想法、新问题。”

梁振深知工程技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性,他想把电子设计竞赛积累的工程技术知识技能传播到全校范围内,让临床学科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工程技术知识,进行医工融合,实现新的突破。因此,他致力于引导学生研究时注意探索工程技术与医学知识的耦合,在他的指导下,学生的作品《不“瘤”余地——脑肿瘤AI辅助诊断助力分级诊疗》、《缺血预适应训练仪》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、《Serverless技术赋能行业软件探索》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。梁振还坚持将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活动,并转化为学生的实用技能。2021年,梁振指导本科生开发了一种用于预防中风、心肌梗死疾病的新型医疗器械——缺血预适应训练仪,在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首次亮相,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,展现了我校学子良好的研发实践水平和专业能力。

近年来,梁振作为学科带头人,坚持守正创新,他投身于科研工作。2014年,获得“中国好医工科研十佳”荣誉;2016年,获得“安徽医科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导师”荣誉;2018年,主持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项目;2021年,主持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……笔耕不辍,科研不止,梁振一直以来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学术科研的理想与信念。

采访结束时已接近晚上十一点,梁振紧接着又投入到科研工作中。他将个人时间压缩到极致,绝大部分时间用来为学生服务、为科研奋斗、为学科系努力,始终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以德施教、立德树人,真正用实际行动将无私奉献来展现,生动地诠释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。(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马玲玲)